2019-09-19 17:24:28
就醫場景發生的變化就在百姓身邊。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創新、融合,為“智慧醫療”的實質性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政策指引下,各地開始合作打造醫療機構智慧服務樣板,醫院推動信息化發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智慧醫療模式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融合成為大趨勢。
遠隔千里,幾個小時的手術,北京專家可以遠程操作,音視頻傳輸高清流暢、無卡頓延時,猶如“零距離”面對面交流,5G網絡成為手術的“有力助攻”;預約就診精準到分鐘,患者不必在醫院長時間等待:取藥和檢查一個平臺就可以支付解決,免去了窗口漫長的排隊;病人檔案、檢查報告隨時可以用手機在線查詢,第一時間獲取;人工智能系統快速閱片,輔助醫生更好判斷病情,成為醫生的好幫手……
業內專家認為,對患者而言,醫院推動信息化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是看得見的,從預約、就診、復診、檢查、繳費等多環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借助信息化手段,診療流程大大簡化,患者少折騰,看病更容易,醫生也“解放”了出來,一些重復、單調工作可以交給平臺解決,患者的看病場景發生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今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布置具體任務。通知指明了“智慧醫療”的發展方向,國家衛生健康委按照患者診前、診中、診后各環節應涵蓋的基本服務內容,結合醫院信息化建設和互聯網環境,確定5個類別共17個評估項目。
事實上,政策已經出現利好效應。隨著新技術的更迭,大數據應用也呈現出日益成熟的態勢,大力推動信息化發展為智慧醫院建設提供了條件,也促進了“智慧醫療”的快速飛躍。從量變到質變的蛻變之路已經起航。
改變給醫院帶來了新的變化,同樣需要醫院具備與時俱進的態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夏云龍認為,“智慧醫療”的發展離不開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構建“智慧醫療”服務體系,有政策的驅動因素,更需要醫療機構實實在在的行動。長遠來看,“智慧醫療”的發展之路還需要更多行之有效的落地行動。
近年來火熱的人工智能也讓醫生接診更有效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城市運行、司法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極大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的品質。夏云龍也與團隊一起努力利用AI輔診技術,聯合第三方成立醫學人工智能科研實驗室,開始逐步建立覆蓋“診前精準預約,診中智慧決策,診后智慧隨訪”的全流程智慧診療服務,結合AI輔診、5G遠程診斷、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智慧醫聯體建設,完善心血管疾病分級診療機制,助力基層醫療系統提升診療水平。
政策也在為大數據應用和醫療信息化“鋪路”。近年來,多場重量級會議聚焦“智慧醫療”議題,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大范圍的醫療信息化建設行動已經被提上日程。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認為,總體而言,我國醫療服務發展正處在從“信息化”向“智慧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為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優化區域間醫療資源配置、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繼續推動衛生健康領域信息化發展,加強相關政策研究,挖掘、宣傳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努力將信息化和智慧醫院建設打造成為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以科研帶動臨床,同樣離不開大數據應用的功勞,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專病數據庫受益于大數據應用的進展,全國各地不少大型醫療機構開始意識到專病數據庫的價值。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和醫渡云合作,針對心血管病的特殊指標和心臟超聲、冠脈CT等專項檢查特點,整合院內近10年的大量病例數據,初步建成了心血管專病數據庫,加之已經建立的心血管病醫院樣本庫,成為具有學術價值的科研數據“寶藏”,此舉也會極大地幫助到臨床患者。
“在大數據應用過程中,數據的打通是關鍵,醫療機構的各部門數據往往孤立,而且小范圍、碎片化樣本沒有價值。更多時候,在浩瀚的醫療大數據中,我們要探索將更多有價值的數據納入進來、連接起來,發現其中的特征,進一步應用于臨床。”夏云龍認為。
業內專家認為,在國家政策和數字化創新的共同驅動下,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智慧醫療”體系正在加速成型。目前,我國醫療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優化就診流程、提升服務效率、改善患者感受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